1. 首页
  2. 课程学习
  3. Java
  4. 轻量级微服务架构(上册)

轻量级微服务架构(上册)

上传者: 2019-07-29 17:10:50上传 PDF文件 85.7MB 热度 21次
本系列从开发与运维两方面分别对微服务架构的实践过程进行描述,全套分为上下两册,上册偏重于开发,下册偏重于运维。在上册中读者会学习到微服务架构所需的开发技能,包括使用SpringBoot搭建微服务开发框架,使用Node.js搭建微服务网关,使用ZooKeeper实现微服务注册与发现,使用Docker封装微服务,使用Jenkins部署微服务。通过阅读上册,读者可轻松搭建一款轻量级微服务架构。, 《轻量级微服务架构(上册)》适合对微服务实践感兴趣,以及想成为微服务架构师的人员阅读。每个人都在不断地犯错误,都在错误中寻找对的方向架构探险轻量级微服务架构黄勇著電子工業出版社Publishing House of Electronics Industry北京 BEIJING内容简介木系列从开发与运维两方面分别对微服务架构的实践过程进行描述,全套分为上下两册,上册偏重于开发,下册偏重于运维。在上册中读者会学习到微服务架构所需的开发技能,包括使用 SpringBot搭建微服务开发框架,使用 Node js搭建微服务网关,使用 ZooKeeper实现微服务注册与发现,使用 Docker封装微服务,使用 Jenkins部署微服务。通过阅读上册,读者可轻松搭建一款轻量级微服务架构。本书适合对微服务实践感兴趣,以及想成为微服务架构师的人员阅读。未经许可,不得以任何方式复制或抄袭本书之部分或全部内容。版权所有,侵权必究。图书在版编目(C|P)数据轻量级微服务架构.上册/黄勇著.一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69ISBN978-7-121-29804-2I.①轻…Ⅱ.①黄…Ⅲ.①互联网络一网络服务器Ⅳ.①TP368.5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6)第203295号责任编辑:陈晓猛印刷:三河市鑫金马印装有限公司装订:三河市鑫金马印装有限公司出版发行:电子工业出版社北京市海淀区万寿路173信箱邮编:100036开本:787×9801/16印张:13.5字数:2592千字版次:2016年9月第1版印次:2016年9月第1次印刷定价:6500元凡所购买电子工业出版社图书有缺损问题,请向购买书店调换。若书店售缺,请与本社发行部联系,联系及邮购电话:(010)88254888,88258888质量投诉请发邮件至zlts(aphei.com.cn,盗版侵权举报请发邮件至dbqq@Dphei.com.cn本书咨询联系方式:010-51260888819faq@phei.com.cn序微服务,应用开发的新起点研究现在的软件体系,不难发现:现在的软件专家们仍需要与大量的需求、设计、代码的细节打交道。出于项目实施时间、投入资源等方面的限制,软件往往以实现若干具体的用户功能需求为目标。专家们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去追求软件的美学目标。日复一日,随着用户功能需求的变化,软件项目成为大量代码的随机而无序的堆积,奇丑无比。许多功能成一旦完成项目,就恐避之不及,不愿再去碰自己几个月来夜以继日的劳动成果。黄勇的《架构探险:轻量级微服务架构》一书,融合了软件设计的最新理念,系统性介绍了微服务的设计、开发、运维等各方面,书中不仅仅是技术的描述和讲解。看到黄勇在技术方面这么多年的不断积累和提炼,我很欣慰。微服务的兴起和移动应用的快速发展相对应。移动应用的基本框架是事件和响应,用户在碎片化的时间和地点,按自己的节奏完成综合起来是一个复杂的事情。这不同于传统软件,往往是流程和复杂业务驱动的过程和算法。移动计算所需要的跨界沟通和协作,在传统应用架构中则很难实现,而这恰恰是微服务的优势所在。微服务从技术的视角,使用各种协议和框架,便于不同开发者软件碎片之间的协同工作。但是各种软件交互协议并不稀缺,总是不断地出现各种协议的标准。微服务的成功使用,需要注意微服务在软件重用方面的能力,正是这种能力,使得微服务的使用更加具有普遍的意义。不同于传统的构件或服务,微服务的调用参数接口具有更大的融合性和灵活性。微服务的调用,不需要拘泥于严格的数据类型,而是遵循更高层次的语法结构。特別是应用软件走向人工智能的时代,微服务将更深的演化带来更智能的微服务对接。微服务对于传统的过程式软件,是一个破坏性的改变。这一特征既给了微服务无限的想象空间,也给实施带来了很多挑战。并不是每个应用,特别是成熟领域的软件应用都适合微服务的改造。但是对于移动应用领域和跨应用跨企业的对接,是一个很必要的选择。我早年写了一些关于SOA和“面向构件”方面的东西,有人问我:“SOA和微服务有何差异?”我认为:SOA的核心还是企业级应用。最大的差异,是微服务对于调用参数的宏定义,轻量级微服务架构(上册)语义的适应性,使得微服务的复用性大大提升。比较有意思的是,新的微服务调用参数体系,和普元EOS非常类同,15年前我们就是这样设计的。微服务是SOA后的一个突破性的东西,不是简单的落地,SOA本身也有落地,比如普元的EOS就是SOA落地后的产品。SOA到微服务一方面是网络协议的提升,更加适应跨应用跨企业的服务调用。还有人问我:“构件和微服务到底有什么区别?”我认为:构件是装配、开发的视角,一台机器由一个个构件装配而成;服务是运行、传动的视角,能量从活塞到轮胎传播。微服务用代码来开发,但微服务可以当成个构件装配到应用。两边视角不同,但是微服务给了软件模块更多生命力。构件是静态的,服务是动态的。这本书对于微服务架构的介绍非常完整,如果你和你们的企业正在开发移动应用,或者对已有的应用正在规划架构性的重构,这本书很值得一读。黄柳青序二微服务,我们如何与你相处微服务来了,有了“服务”这两个字,这注定又是个一说就明白、一举例就糊涂、一讨论就吵架的概念。微服务的出现有其必然的商业背景和架构哲学,如何更好地认识微服务的内涵、如臂使指地应用微服务架构,还是有着很多挑战的,这也许就是本书被命名为“架构探险”的原因。企业数字化转型驱动架构升级互联网经济深刻改变了我们身边的商业环境,消费者的生活方式日益数字化,人们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利用线上、线下渠道体验无缝购物,运用社交媒体表达自我,企业也在运用多种技术手段,发挥数字化潜力,改善客户联系,促进企业业务模式的转型。 Gartner认为,数字化就是把人、事、物和商业联系起来,建立新的商业模式。未来的企业都将是∏企业,IT将从后台走向前台,从ERP、CRM等内部流程优化为主的业务,逐步转向内外兼修的模式,从而实现商业创新这一变化要求IT架构更加灵活地与上下游企业协作,更加快速地响应客户的个性化需求,更加弹性地应对无时不在的客户请求并提供良好的客户体验,同时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的出现也为上述改变提供了新的技术选择,我们正面临B/S多层架构出现后新的一次架构升级,而微服务架构就在这个架构升级过程中应运而生分而治之的哲学是微服务的理论基础把大的问题分解为容易解决的小问题,找到小问题的解决办法,再来解决大问题,这就是分而治之的哲学。正如万事万物由分子、原子组成一样,软件也可以分解为基本单元,以这样的基本单元进行开发、测试、维护,是解决大规模系统建设的思路。分而治之首先要解决如何分的问题,企业软件的分法应该是以业务驱动的,而不是以技术驱动的,也就是分解为独立的轻量级微服务架构(上册)业务逻辑,而这样的不可再分的业务逻辑就是微服务。凡事有一利必有一弊,细分为微服务后,势必带来部署、测试、信息集成难度的提高,分而治之除了“分”,还需要“治”。传统恐龙型ERP是一个面向组织的软件,完备、复杂、响应变化慢,适合业务稳定的情况,而在数字化时代,客户个性化的要求让我们从这种面向组织的软件逐渐演变为面向个体的软件。例如,从前的EHR软件是为人力资源部门服务的,整体开发、整体实施,而现在我们会从个体的角度规划软件,可以先从招聘专员开始做一个面试管理的流程,逐步推岀新的流程,完善现有的流程。这些面向个体的流程就是微应用,企业应用将由无数个微应用组成。微服务则是一个技术概念,能更好地解决微应用的技术实现问题,是一个事物的不同侧面,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微服务和微应用是事物的一体两面。正因为微服务实际就是一个业务逻辑,因此做好微服务需要从微应用的维度考虑,将分解开的逻辑形成一个整体,要从多渠道接入、客户体验、数据管理、应用交付、运维全方位的视角考虑,这就是分而治之中实现“治”的体验,也是微服务架构需要解决的问题。站在SOA的肩膀上践行微服务微服务是一个新概念,但这绝不是一个全新架构,更不是一个包治百病的架构。由于有服务二字,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面向服务架构(SOA),其实微服务架构属于应用技术架构,和以B/S为代表的三层架构相对应,强调将巨石型应用拆分为由微服务组成的应用,在数据上也视情况从集中的存储拆解为更小的存储单元。而SOA属于企业架构的范畴,从企业架构出发把业务分解为不同领域的服务,不同物理系统提供不冋服务,注重系统之间通过服务互联互通的规范,对服务如何实现并不关注。因此,面向服务架构的服务应该是一个业务意义的服务,而微服务是系统中的技术服务,更关注服务的实现,虽然提供了业务意义的服务,但是不能混为一谈微服务使用也不是无限度的,事实上由于数据一致性等问题的限制,不能无限度拆分微服务,可以把微服务分为系统对外提供的远程服务、系统内部的远程服务和系统内部的本地服务,显式声明、明确职责。事实上,在企业架构上使用SOA支撑业务,而在应用技术架构上使用微服务架构,是一个合适的选择。黄柳青博士是我和黄勇共同的导师,他在2004年所著的《软件的涅槃》一书中指出:“互联网时代的企业应用定义,正发生革命性的变化.横向的部门互动、实时的企业间互动、多样的交互渠道、灵活的业务规则,使得原有意义上的独立应用不复存在.对软件设计者来说,能直观地分割并具有最小内部耦合的软件结构是简约之美.美的软件是软件企业与软件开发者的终极目标”,那时候他把这种全新的软件生产模式称为“面向构件”。回头看来,微服务正是“面向构件”在数字化时代的解读,用微服务架构实现软件之美,加速企业数字化转型。—焦烈焱,普元CTO
下载地址
用户评论